前言
最近整理U盘以前的东西时发现了一篇两年前写的文章,大多是在地铁13号线上用Evernote码的,感谢印象笔记!当时还年轻,对喜欢和经常用的产品的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思考,加上最近搞出了个“值乎”,决定趁机把这些文字发出来,再放着就发霉了。作为一名Too young, Too naive的学生,文中许多观点可能都有讨论的空间,欢迎各位不吝赐教。另外,文章中图片和部分名词引用自网络。
关于知乎
在最近提了2个问题,获得0个回答。回答一个问题,获得0个赞后来思考知乎。
知乎是神马?从宣传片中得到这样的信息:
世界的细节,认知的精度,博儒邂逅专家,隐士挑战权威,认真收获认同,专业赢得掌声。崇尚真诚,回避浮夸,精于专业,友善有趣,好好的说话,认真的沟通。
在知乎,总有一个领域,你比别人更专业。分享知识,经验和见解。让好奇不再孤单。知乎,认真你就赢了!
思想经济
周源说做知乎的初衷来自于这样的需求:一个人脑子里的想法,见识很有可能是另一个人需要的。 理想状态就是超级连接不同人,思想的交流碰撞变得有趣。 从原始社会到现在 ,物质盈余导致了交换,进而形成商业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思想开始盈余,交换的需求自然产生。思想盈余早已开始,但当时没有足够的产品承载。当时新浪新闻下的评论可以反映思想盈余的盛况了,百度贴吧也于此时横空出世,飞速发展。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产品就是博客,它极大的满足了用户产出内容的需求,但最终没落了。为什么?不能很好的承载思想交换;社会节奏趋于快速化,移动互联网使内容和时间碎片化。现在突然想提出一个问题。神马东东来承载思想交换?先看一下商品交换的发展史,从原始的物物直接交换,到货币中介的产生,发展到如今的商品经济。一种直觉,思想经济必然与商品经济有诸多相似之处。需要一个”市场”,也就是周源所说的连接,传统的市场正是连接了消费者与生产者。
思想经济交换市场
我们来思考这种思想上的连接,可以理解为思想经济的交换市场。结合一些产品:博客是一对多的形式,博主在输出思想,用户进行评论,这很难称为思想交换。微博更符合互联网的快节奏,碎片化的特点,降低了输出思想的门槛,用户交流也更加频繁。输出思想门槛的降低使更多人成为思想的生产者,这意味着思想市场”商品”的极大丰富,但是由于微博整体偏娱乐化,就思想经济市场价值标准来衡量,这里的商品价值偏低,更像是小商品市场,当然微博里面不乏有思想沉淀的文章,不过不占据主题。社交网站的思想商品并不开放,而且价值标准是封闭的,与开放思想市场的价值标准并不一致,这一点很好理解。比如女神发的内容关注人就更多一点,相对价值就更高。而广大屌丝费力写了篇精美的文章也很难引起大家注意。这个价值标准其实对应这样一句话,成也微博,败也微博。微博越来越中心化,思想的输出集中到部分人。越来越像媒体。思想经济,大交换,超连接的宏大蓝图中,微博难以承载交换市场这个任务,这是由微博自身结构,特点决定的。
思想经济与知乎
这里的经济不是狭义的概念,泛指整个社会思想的生产,流通,交换等活动(参考百度百科经济定义)。知乎能承担起交换市场这个任务吗?相比于微博,知乎商品价值更高,而且去中心化,明星的概念和影响力被削弱。微博的核心点是人,知乎的核心点是问题。底层的结构决定了知乎更加高明,距离大思想交换市场更近。为什么?商品市场显性主角是物品,而人在背后。同样,在思想市场。思想应成为主体,人也应该在后面。这里提出一个问题:知乎需要实名认证吗?商品市场流通的物品不会印刷生产者的名字,但会标注生产商的名称。即思想商品需要一个靠谱的代号,这种代号一旦实名,可能会影响到思想的生产,流通等。
知乎发展历程思考
知乎前期得到了美好的发展,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,用户质量高,单个用户产出思想商品数量,质量都很优质。整个市场呈现一种”共产主义”。外面的人看到知乎上的回答后非常震惊。网上竟然有人无私的写了那么长的内容来回答问题。甚至有人就这个问题上在知乎提问,有很多回答,例如为了炫耀自己等等,那这在百度知道上不能完成吗?其实更多是因为知乎的氛围,这里的人决定了产品的气质。而后知乎对外开放,这种开放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。这时有人说知乎已经不是以前的知乎了。至少,很多人变得不是那么无私了。我们来打个比方,以前的知乎是这样一个小村子,村民素质较高,且生产能力很强,大家乐于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互相交换。而后村子里面来了一群人,他们不生产产品,而只拿走产品,甚至这群人里有人嘲笑那些默默生产产品,无私拿出来交换的人是很傻。以前人们觉得分享自己的生产品是很自然的事,现在他们开始考虑为什么要分享,分享的欲望降低,甚至有人选择了离开。 单从上面的内容看,这种开放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。知乎团队为什么选择完全开放?以我校的BT站点为例,本校学生可以注册,同时采取部分开放政策,定期派发邀请码。并记录用户上传下载行为,一旦用户分享率低到一个阈值,则封禁其账户。大多数BT站点采用这种半开放的方式,并给予上传资源多的用户奖励,分享率低的用户封禁处理,保证了资源的正常流转。BT站点是资源的交换。周团长曾以p2p对知乎知识分享模型进行解释,的确从技术结构看知乎,BT站点均为p2p形式。虽然知乎采用的是p2p的结构,但表层的呈现并不像电影,音乐那样出色。以电影为例,虽然用户从其他用户获得是影片的各个碎片,但最终呈现给用户的是一部完整的影片,影片的碎片聚集对用户是不可见的。而知乎上一个问题答案虽然来自不同用户的碎片,但最终呈现的仍是零乱的,无论是电影还是一个问题的答案,用户不关心获取自己想要东西的过程,他只想要他需要的东西,知乎的答案组织形式是需要进行思考和改进的。
知乎应该完全开放吗
继续知乎的开放问题,在看到很多问题答案是2011年的时候,真的很有必要思考目前完全开放的战略是否正确。有人说,封闭没有未来,但为什么苹果一样取得了成功。因为乔帮主够nb,他能做出你喜欢的东西,他能引领大众。知乎有这个能力吗?肯定是有的,早期知乎聚集了一大群各个领域的大神,这样的社区绝对可以形成引领作用。选择完全开放,意味着一件珍贵的东西人人都可得到,自然不觉得珍贵了。如果思想有价格的话,这意味着完全打破了供求关系决定价值理论。用户端有需求,开始生产者在供给,但不能获得“利益”,这种利益不是那种飘渺的炫耀自己,而是更为实在的利益。没有了足够的生产者,这个系统很难运转。后面会试着从供求-价格理论讨论半开放状态下的知乎市场。再提出一个问题,为什么搜索能完全开放?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,是因为知乎有人提到“社交搜索”的概念,并把它作为知乎未来的蓝图。搜索免费,利用竞价排名或者Google AdWords这种商业模式能让你想到什么?是,传统电视传媒基本上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,免费观看节目,但会植入广告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模式知乎并不适合。首先,从信息提供层面来讲,搜索引擎的内容基本上是静态的。从信息流动来讲,搜索引擎的流向基本是单向的。完全开放,大量用户涌入,他们基本不会对搜索引擎提供的内容及算法造成影响,知乎显然与其不同。然后我们再看一款产品,豆瓣。知乎之于百度知道相当于豆瓣之于百度贴吧,那么既然豆瓣可以完全开放,而且还发展的不错,那么知乎为什么不能?这个问题曾困扰我了一段时间,在足球场的看台上突然想明白了。豆瓣的核心是兴趣,它与知乎的连接方式不同。兴趣连接方式会自然将用户聚类,小团体中的用户无论是提出话题或者参与话题讨论,其背后有着兴趣的驱动,而且用户本身也会为提出话题,参与讨论自主的吸收内容,整个系统得以流转。知乎的连接方式是问题,相对于兴趣的连接方式,这种方式太碎片了,不够逻辑,不够强烈。想象这样一个系统,我们将用户比作一个个点,用蓝色标示。问题也是一个个点,用红色标示,红色的点可以连接蓝色的点。从零开始,我们看到一条条线经过红色的点进行连接,蓝色点之间也出现了连线(关注),通过红色连接较多的蓝色点之间经过复杂的网络作用,慢慢形成了一种类似群组的形态,群组形态最稳定,最活跃的形态可能是全连接,即用户之间互相关注,知乎早期是可能出现这种形态的。完全开放以后,大量用户节点的涌入造成了一种稀释作用,因为红色点的连接功能本身就不够逻辑性,不够强大。连接慢慢变得混乱,甚至出现了很多孤点,这些孤点中包含了许多红色点与蓝色点。这些点对于整个系统并无益处,甚至是有害的,因为他们会影响到其他连接。微博中的用户关系也可以利用这个模型进行数字化,我们只关注其中连接的情况。微博中的连接关系是具有“繁殖”作用的,即连接会产生新的连接,而且因为微博内容的碎片化,互动的及时行,这种连接具有了社交性,知乎与其相比,连接的“繁殖”能力很弱,这意味着知乎中社交性的产生要更多的依靠问题节点的连接。从这个模型中可以推测,知乎是不适合完全开放的,这是由知乎的连接方式决定的。